人类五百年经济学史——转载2
发布时间:2021-03-11       来源:广州宇脉电子 点击率:2643

1943年,勒纳于在《社会研究》杂志发表了《功能财政和联邦债务》一文。他认为平衡预算并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事应当是积极地运用财政政策去平衡经济,并将之称为“功能财政”

1944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斯通和米德合写了《国民收入和支出》一书,是最早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标准教科书,斯通担任主席,1953年,斯通担任主席的联合国专家委员会推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辅助表(1953年)》

1946~1948 年,英国哈罗德和美国多马首先提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亦称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模型认为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哈罗德以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为为基础提出的,使凯恩斯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使短期的理论长期化,哈罗德也是凯恩斯传的作者,该模型的提出拉开了战后经济学家研究增长理论的序幕。

1947年德国经济学家米勒—阿玛克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指国家在不妨碍企业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对经济进行某些干预和控制,会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比如政府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市场经济无节制发展所存在的贫富悬殊、失业、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社会弊病。

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经济学》,提出“合成谬误”,即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1950年,约翰·纳什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又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纳什平衡理论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基础,同年年,艾伯特·塔克以以囚徒方式阐述非合作博弈, 并命名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

1950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在《经济周期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一书中提出经济危机的四阶段理论,分别是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该书还明确了乘数加速原理导致经济周期的规律。

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在他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发表《资产选择》一文提出资产组合理论,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该理论认为最佳投资组合应当是具有风险厌恶特征的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和资产的有效边界线的交点。哈里·马科维茨与威廉·夏普和默顿·米勒同时荣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资产组合理论被视为金融学的大爆炸理论,引起了金融学的革命。

1952年,加尔布雷思出版《美国资本主义》一书中全面阐释了关于抗衡力量的概念,他认为在资本集中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同垄断组织相抗衡的力量,这些抗衡力量可以中和、抵消垄断组织的势力,使垄断资本主义自动调节经济的力量得到加强。加尔布雷思所说的“抗衡力量”包括以下几种:工会、合作社、连锁商店、买方或卖方的大公司和新出现的资本主义联合组织等。其中工会这种抗衡力量的运用表现得最清楚。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着首次提出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对称,是指不能由私营部门通过市场提供而必须由公共部门以非市场方式提供的物品或劳务。公共物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分别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不排他性和受益的不可阻止性。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认为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形状是倒U型,所以也叫倒U曲线,该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弗朗西斯 巴托在《市场失灵的剖析》一文中提出来“市场失灵”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市场万能理论在经济学专业学术界不再被人认可。

1956年,索洛和斯旺在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和《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等论文中首先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也被称为“索洛模型”,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但劳动力能从技术进步中获益,最终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资本驱动的增长因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所有国家长期上要增长,最终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

1957 年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 论》 中, 引进人力资本概念”和“恒久性收入” 概念。,恒久收入指社会成员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或正常收入,或理解为一个人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主要是区别与凯恩斯的收入,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式中的收入,主要是指当年实际获得的收入。

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出版《消费者主权神话》提出“生产者主权”的概念,生产者主权则是指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并控制价格,消费者要根据生产者的意志来进行购买和消费。加尔布雷思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设计和生产产品,并控制着产品销售价格,然后通过庞大的广告、通讯网络和推销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劝说”;现代大公司还对政府进行游说,以左右政府的采购决策。这就是“生产者主权”论的主要内容。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 战略》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资源先发展一部分产业,而后再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极化效应”和“涓 滴效应” 并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13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总结出的一条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58年,科斯写了一篇名为《联邦通讯协议》的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只要产权不明确,由外在性带来的公害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明确产权,才能消除或降低这种外在性所带来的伤害,这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研究的起点。

1959年哈佛大学<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12px;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

联系方式

总 机:020-87572500
电 话:400-1898-020
电 话:18520500709
官 网:www.gdymdz.com
地 址:广州增城区中城智慧园B1栋办公楼

扫一扫
了解更多

扫一扫
联系我们

© 2021 版权所有 广州宇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粤ICP备14029556号